嗨!感謝你點進來收看這篇文章,這篇文章是我的IG攝影帳號 @yitephotography 達到7000追蹤的感恩回饋文,也是這個系列的第三篇文章。紀錄了這個IG帳號從2021年8月開始「認真」經營的一些過程。
前一篇文章我提到了主動流量跟被動流量的觀念,並介紹了幾個我曾使用的主動流量策略。這一篇,要來跟大家簡單介紹一下Instagram的一些數據可能是怎麼被應用的。
這篇是在7000追蹤後發出的系列第三篇,在8000追蹤時將發出最後一篇。你可以將文章的連結轉貼自各個社群媒體中、分享給需要的朋友。如果你在撰寫中需要引用,請註明來源。如果你是還未追蹤我IG帳號的朋友,如果方便,也追蹤我一下吧,這是給我最大的支持與鼓勵。
經營IG、FB和YT,應該多少都聽過「演算法」這個詞,但不曉得大家有沒有思考過,演算法背後那個計算基礎到底是什麼東西?
我們可以進到單張照片的洞察報告查看單張照片的曝光次數,這個曝光次數顯示了你的觀眾是從那些地方看到這張照片的,而這些項目不外乎是:來自首頁、來自探索、來自主題標籤、來自商業檔案、來自其他位置。
洞察報告中的觸及與曝光次數 |
來自首頁的曝光
代表了這群受眾是在常規的「滑首頁」中看到了這張照片,也就是在左下角的房子中看到了這張照片。也代表了這群受眾是在被動的狀況下被IG推播了這張照片,而不是他們主動去找尋的。而首頁曝光最基礎的流量來自於你的追蹤者,當由於每一個追蹤者追蹤的人數不同、能夠滑IG的時間也不同,因此也不是每一個追蹤者都能順利從首頁看到你的照片。但是當首頁的曝光量遠大於你的追蹤者時,可以明確的知道,這是一張被演算法所眷顧的照片😂。
來自探索的曝光
代表了受眾是在探索的狀況中看到了這張照片,也就是在放大鏡頁面中看到了你的照片。與首頁相比,這群受眾更為主動的在尋找一些新鮮的東西。我自己的觀察是,當來自探索的曝光高於來自首頁的曝光時,照片會吸引到一些比較認真在找新鮮東西的人,這種人感覺更多會是創作者,但是當首頁的曝光高於探索的曝光時,所帶來的被動流量會更為廣泛。
來自主題標籤的曝光
代表受眾是在hashtag中看到了這張照片,也就是說,是在明確的主題搜尋中找到你的照片。這代表了受眾有明確的目標,或是他跟我前一篇文章中所說的一樣,正在深耕某一個hashtag。此外,這也代表了你放在照片中的hashtag發揮了一定的成效。
來自商業檔案的曝光
代表受眾是從你的頁面中看到了這張照片,而他可能是從其他的照片進到你的頁面,或是他正在對你做一些特殊的探索😂。也很常見的一個,就是某一天突然發現這個帳號的照片好久沒看到了,就點進去補讚之類的。
來自其他位置的曝光
無法歸類在前面四種的曝光都屬於其他位置的曝光,我覺得這應該是包含了限時動態分享。所以當你的朋友認真賣力的幫你分享照片時,可能就會拉高其他位置的曝光量。如果你有在個人網站、部落格嵌入這張照片,或是臉書分享,應該也會是其他位置。此外,網路上會有些第三方網站,把IG內容外連的,也應該都是其他位置。
好,說了這麼多,其實這些都不是很重要,因為你根本無法透過什麼行動來具體的改變曝光數量的分配。我講這些的意義,只是要告訴你,基本上只有第一、二項,也就是首頁跟探索的曝光是屬於被動流量、跟所謂的演算法有直接的關係。
所以,當你在首頁和探索看到一些陌生貼文的時候,也許你就可以發現一些演算法背後的端倪。
我必須先告訴你一些注意事項,就是我並不是真的知道IG背後演算法的運算細節,但是我對於類似的統計有一些瞭解,如果你好奇的去看了這個部落格的其他頁面,而且你剛好看得懂的話😂,你可能會稍微知道,我本身是一個行為科學的量化研究者。所以下面的一些解析會是一些以簡單統計概念為基礎的說明(但他可能還是有點難,所以有問題可以直接問,我講錯也可以直接說😂)。
這類的演算法,應該都是建基在關聯分析(Associative Analysis)或是說關聯規則(Association rule)上,這種分析主要的功能就是找到不同項目之間的關聯性,因為很常使用在商品銷售分析上,所以也被稱為購物籃分析(Basket data analysis)。
不知道看到這邊,你是否有聯想到什麼?
相信你在逛購物網站的時候應該也看過「買此商品的人也買了…」、「別人也逛過」、「您可能也需要」,這些就是關聯分析的應用。
當購買A商品的人很多也都購買了B商品,關聯分析認為A、B兩商品具有購買行為上的關聯性,網站就在A商品的頁面上推B商品。「別人也逛過」則是用點擊關聯性進行的分析,也就是看了A商品的人很多也看了B商品,分析結果就會認為A、B兩商品在瀏覽行為上有關聯,因此推播相關的商品給瀏覽商品頁面的人。不過以購物來說,購買行為的關聯可能是兩者都會購買,瀏覽行為的關聯可能是兩個競爭商品的比較,會有不同的結果。
除了購物網站,影音串流平台也會用關聯分析來顯示某部影片適合你的百分比程度,知名音樂串流平台也會不時不的告訴你:「繼續聆聽,我們將能從你的聆聽中找到適合你的音樂」,這些都是關聯分析的應用。
回到Instagram,不知道你是不是已經開始知道演算法背後判定的依據是什麼了?
事實是,IG都已經明著告訴你了。當你在首頁或是探索看到新的照片時,應該偶爾有注意到這些小字吧?「依據你說過讚的照片」、「依據你儲存過的照片」、「與你互動過的貼文類似」、「Instagram推薦」。
在首頁或是探索中照片的推薦原因的描述 |
當你理解了關聯分析的原理,應該就不難推測這些所謂「依據」是怎麼被應用的。
當這張照片顯示著「依據你說過讚的照片」時,這就代表了這張照片跟你過去某張按讚的照片有關聯性,當然這個關聯性可能是由複雜的演算法計算的,因為關聯因子可能不只一個。但簡單的來說,就像「買此商品的人也買了…」一樣,當有很多人都對兩張照片做了越多相同的動作時,那麼兩張照片就越有可能被判斷為具有關聯性。
也就是說,當你今天按了A照片讚,接著系統發現很多按A照片的人也都按了B照片讚,於是就將B照片推播給你,如果你和其他按A照片讚的人也真的按了B照片讚,那麼A、B照片的關聯性就會越來越高。
接下來換個角度,當我作為一個創作者,發了一張A照片,而按讚的人同時都按了B照片讚,那麼A照片被判斷與B照片有關聯性,接著其他按B照片讚的人也就會看到我的A照片。如果按B照片的人也都喜歡A照片,那麼A、B兩照片的的關聯就會越來越高,兩照片按讚的群體也會越來越相似。而B照片本來就跟C照片有關聯,隨著A照片跟B照片的群體越來越近似,那麼A照片跟C照片也就很容易的發生關聯,接下來就有可能藉由這個過程引發連鎖的按讚反應,進而讓A照片的曝光暴增。
從前面講到的那些小字就可以知道,會被拿來做為關聯性判斷依據,不外乎就是在貼文洞察報告中,內容互動的項目:「讚」、「儲存」、「分享」、「留言」。講白了就是說,如果你想提升照片跟其他照片產生關聯性的機會,那麼你就應該盡可能的去提升照片中的內容互動數量。
貼文洞察報告中的內容互動 |
讚應該是不用講了,這就是最基礎的互動,我們都常常刷來刷去,只要大家刷來刷去,讚數應該都會隨著粉絲越多而越來越多。
儲存的話,每個人使用的方法並不一定相同,但儲存的動機大致就是「我還會想再回頭再看」。回頭再看的原因則可能包括像是「具有實用的資訊」、「可參考的構圖或調色方式」、「某一個想去的地點」、「能引發靈感」、「看了會熱血噴張」之類的。
分享與儲存不同,當然我知道有些人也會把分享當成一種儲存的方式,分享比較是24小時後就會被遺忘的事情,但具有較高的社交互動性,動機比較像是「不能只有我看到」、「你看,我看到了這個酷東西」。
留言則可能是引發了討論、某一個觀點、某一種不同意見或是用讚無法表達的讚。
除了上面這些,其實IG曾經公布過演算法的運作邏輯,可以確定除了上面的互動,兩個帳戶之間互動的頻率、次數都有可能成為演算法中的參數。並且不只是出現與否,出現的前後順序也會進行調整。重點是,不論如何,這些運算都仰賴基礎的互動
最後,這些流量可能會帶來一些個人檔案動態,像是商業檔案瀏覽的次數以及粉絲人數,這代表了照片引起了受眾對你的興趣,以至於產生了進一步的行動。
洞察報告中的個人檔案動態 |
其實我個人除了去幫別人按讚外,並沒有做什麼試圖提升互動的動作。對我來說,這些數據更多像是促使我進步的過程。一個現實是,如果照片或內文不具有被大家喜歡的本質,那麼他是很難被傳播的。我的經營方式是,找到一個我喜歡跟大眾喜歡的平衡點,而這些照片的互動數據可以讓我瞭解一張照片相對於其他照片,是更受歡迎,還是更不能引起互動的,慢慢也會從中瞭解那些熱門照片所擁有的「感覺」。當然,有時候我還是會任性的貼些我就是想貼,但數據不會太好看的照片,像是最近的女兒、貓熊以及植樹節😂。
在這半年的經營中,前面五個月的時間,我都使用前一篇提到的方法增加主動流量。但是在我的粉絲數達到4000後,被動流量就已經成為我的主要粉絲來源了,並且隨著各類的互動越來越多,也沒有辦法像以前一樣花很多時間在hashtag巡邏或是找朋友的朋友這類的行動上。
這篇很長,讀到這邊的你,特別給你一個感謝。下一篇,也是這個系列目前規劃的最後一篇,我會聚焦在「這麼做有什麼用?」整理一些這段時間我觀察到的一些現象,以及他們在主動或被動流量中扮演的角色,到時候再請各位繼續支持!
還沒追蹤我IG的朋友,別忘了來追蹤喔!
延伸閱讀
嗜好誌|IG經營|流量密碼:帳號的定位
嗜好誌|IG經營|流量密碼:社會網路的延伸
嗜好誌|IG經營|流量密碼:這麼做有什麼用?
嗜好誌|IG經營|流量密碼之粉絲概論:追與不追之間
嗜好誌|IG經營|如何開始經營一個IG帳號?
IG經營|觸及與觸及率的秘密
IG經營|Hashtag概論:理論篇
你可以從下面這則最新的貼文進入我的頁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