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的「Hashtag概論:理論篇」中,我們瞭解了hashtag在理論上的運作方式,包括直接與間接兩種用途,而在本篇:應用篇中我將會分為三個部分,包括「選擇hashtag」、「使用hashtag」以及「創造hashtag」。
這些內容大多會是回答觀眾的問題,這些問題來自於我在Instagram現時動態的問答日活動,以及針對hashtag使用發出的問答,其實包含上一篇也是,然後在本篇中,這三個部分將會談到這些內容:
- 選擇hashtag:了解不同類型的hashtag,以及它們的規模、語言會有什麼影響?
- 使用hashtag:分析一些hashtag使用的迷思,包含數量、重複性以及下錯標籤會怎樣?
- 創造hashtag:最後,創造一個hashtag到底會發生什麼事?
讓我們開始吧!
一、選擇hashtag
該怎麼選擇hashtag?要回答這樣的問題勢必要先瞭解,hashtag的重類有哪些,以及它的一些屬性有沒有什麼影響,所以這段會來就hashtag的分類、規模與語言做一些釐清。
(一)hashtag的分類
當你不知道自己的貼文適合哪種hashtag的時候,對各種標籤有所瞭解就會有些幫助。在選擇的動機上面,通常當一張照片被掛上一個hashtag,就代表這個創作者可能希望這張照片被關注這個標籤的人注意到。同理的,一個使用者可能會想在特定的標籤內找到他想要看的貼文。我把hashtag粗略的分為四個大類,如果你真的不知道你的貼文應該要選擇什麼樣的hashtag,也許你可以參考看看,但不代表你選擇的hashtah就一定是最適合的喔!
-
地理性hashtag
地理性應該算是一個很直觀的標籤主題,特別跟打卡這個觀念有所相連。跟實際的地標使用不同,地理性的hashtag可以更廣泛的涵蓋各個地理層級。他可以是七大洲、四大洋,也可以從國家、城鎮鄉村一直到特定店家。
地理性hashtag可能是照片拍攝、旅遊文章探論的地方外,也可能是攝影師的根據地,或是一個特定區域的愛好族群,像是著名的 #東京カメラ部
通常這類的hashtag可能是要前往當地旅遊的人或是想尋找當地拍攝景點的攝影師在看的,也可能會形成這個區域特定的創作者社群,不過一些大城市的標籤裡面時常會有各種不同的主題貼文,包含在那個地區服務的各種行業,而比較小的地理區劃則通常沒有什麼人看。
-
物件性hashtag
跟物體描述有關的標籤,他可以廣泛的包含各類有機物、無機物或是天然、人造的特定物件。這些物件可能會跟特定的物件愛好者形成關聯,進而形成興趣圈,像是#食物 是個物件,但可能會形成像是 #美食 這樣的興趣圈,甚至是特定的人物。
以食物來說,他可能會細節到一些食材,比方說 #草莓、#薄巧、#芋頭,也可能是一些特定的烹飪方式 #炸物、#紅燒、#生魚片 ,當然還有飲料圈,無論是酒精飲料、軟性飲料,都能夠界定成更細節的標籤。
旅遊景點或是生活中也可能會有各種物件,像是大宗的 #植物 與 #動物,從花草樹木到各種類的動物, #野生動物 還是 #寵物 進一步到各種品種,都有特定的標籤以及社群存在。無機物也是,#礦石、#岩石這類的無機物,或是一些地理特徵,比方說 #山 或是 #間歇泉 這種東西。甚至是建築物的工法,比方說 #清水模 或是特定建築物件像是 #三合院 #紅磚屋 #黑瓦 之類的。
顏色也是一種特定的物件性主題,不過這通常跟特定的顏色主題有關係, #黑魂 應該算是大宗的,但可能比不過 #粉紅色 或是 泛 #粉色 但顏色可能會被命名成像是黑魂、粉風這類的主題,如果有顏色偏好的,可以先去找找看,喜歡這類顏色的人用的是什麼標籤。
而最最最重要的物件,應該就是特定品牌和產品的標籤了,不用說攝影愛好者最常提及的拍攝器材,包括相機、鏡頭、其他配件與周邊,接下來就是手機品牌與型號。各種興趣愛好者也都有可能會對應的器材或品牌,像是#模型之於#田宮、#萬代,#扭蛋之於#海洋堂,汽車與汽車品牌、航空與航空公司和飛機場、一般家電品牌,這些好像太男性主體😂。
換個面相,時尚品牌、美妝品牌、貴精品品牌與旗下各類型的產品、產品線,生活中各種東西都有可能有他對應的消費群體,進而形成特定的消費或是興趣族群。無論你是自己在使用或是拍到這類型的物件,都可以作為吸引該類型興趣族群的人來看你的內容。
-
時間性hashtag
隨著時間在流動,時間性的hashtag也是很常見的,不過使用上區別會有點大,有些人會在文章內標示時間點,就純粹只是為了標記時間點而已,這類型的hashtag就不太能夠吸引陌生的觸擊,當然有一些進階一點的使用方法,比方說找到跟自己同樣生日的人,但那可能只是建立一些人與人關係的方式。當然在月末的時候,利用 #X月回顧 去看看不同的人在某個月份的回顧可能還挺有趣的?或是到跨年的時候,前後兩年的年份hashtag可能會有點熱潮,不過如果不是特別吸睛的跨年貼文,可能也不是很容易透過那個hashtag賺到流量。
在純粹時間裡面,比較具體的可能是季節為主題的hashtag,以四季為首,春夏秋冬,不過要在這類型的標籤下獲得關注,可能要有很明確的季節主題意向,像是春天的花、秋天的紅楓、冬天的雪跟夏天的比基尼,感覺是一些需要參考季節性特色的創作者才比較會去看四季的標籤。
更明確一點的用途,更可能是將前述的物件性hashtag加上「季」的描述,比方說#草莓季、#芒果季、#海芋季、#楓紅季、#櫻花季。更明確一點的當然就是節日了,#母親節、#端午節、#聖誕節、#萬聖節這類的。
一些特定時間的活動類型也可能是標籤的主題,項是百貨公司的#週年慶、#年中慶和#年終慶,一些商業性的消費節日像是 #11購物節、#22購物節、#33購物節、#44購物節、#55購物節、#66購物節、#77購物節、#88購物節、#99購物節、#1010購物節、#1111購物節、#1212購物節。
當然也可能是一些特定事件的紀念日,或是事件發生當下的新聞標籤。一些其他的應用可能還包含了365挑戰這樣子的自我事件或活動,這樣子的挑戰只要標 #365dayschallenge,其他的天份就是標身個意思意思。還有一些像是 #100post 這種里程碑式的標籤,這類時間型的hashtag使用上有重要的重點,那就是要切合時間,在時間區間外區標示時間性的hashtag應該是不太容易吸引到流量的,不過可能可以幫其他人帶流量。
-
行為性hashtag
最後一個分類,是因為人類活動與行為所產生出來的hashtag,我大概粗略的分為:內容、狀態、興趣跟議題五種類別。
(1)內容性
對於貼文內容本身的描述標籤,比方說這是一篇 #教學 、一篇 #日記 或是一篇 #小說,貼文本身的內容可以做為hashtag的標籤,還有像是 #詩、#幻想、#故事 這類都是關於貼文內容本身的描述,這個標籤可以找到跟你用同樣方式創作的同好,或是你想要閱讀的內容類別。
(2)狀態性
一些在特定時間區間內的狀態,比方說 #攝影練習 、 #日更挑戰 或是 #減肥中 ,也可能是你的情緒狀態,#開心、#興奮、#沮喪、#傷心,這些標籤可以找到跟你在同樣狀態的人,特別是各種的練習、挑戰的人,也許可以成為一起努力的夥伴。
(3)興趣性
這個是所有的社群中都很重要的原動力,大部分的創作者在社群經營中,都是將興趣做為主題,所以興趣性的hashtag幾乎可以說是最重要的標籤類別,舉凡 #美食、 #攝影、#藝術、#旅行,甚至#健身、#投資理財其實都是興趣,所有的興趣主題都能夠成為創作主題,然後創造相應的標籤。此外,也可能是對特定物件的興趣,比方說#文具控或是偶像團體的粉絲之類的。如果不知道一篇貼文該怎麼選擇標籤,我會建議先從興趣性的標籤著手,看看你的貼文有沒有辦法結合什麼特定的興趣。
(4)話題性
最後一個是話題內容的hashtag,他其實是帶有強烈目的性的標籤,最常見的期限是「slogan hashtag」,也就是標語標籤,但這個標籤除了話題性以外,跟時間性也有很強的關係,而這個話題也很常跟興趣有關聯。在推特這個社群,標語類是最受歡迎的,熱門的標語標籤會來大量的流量,比方說疫情期間的「#taiwancanhelp」,或是像之前壽司郎被惡搞時的「#スシローを救いたい」(救救壽司郎)。不過在IG上雖然也是會有一些流量,但不太容易向推特那樣引起熱潮。
這些是純粹的分類,接下來還有兩個尺度的hashtag選擇標準,也是我常常被問到的問題,就是hashtag的規模和語言。
(二)hashtag的規模
常有人會問,如果希望貼文被更多人看到,那到底要標貼文數量多的hashtag,還是還是貼文數量少的呢?或是標籤的貼文數越多,是不是觸及會增加?
當然很多人都有感覺到,貼文量大的hashtag會很快被洗掉,在那種貼文量大的標籤中,競爭也是激烈的,所以你的貼文就比較容易被淹沒在海量的內容中。
不過,有些標籤雖然量大,但是熱度並沒有很高,他之所以量大,純粹是因為從IG出現一開始,他就存在了。於是慢慢的累積到了很龐大的量,但其實你如果平常有在看,就會發現,其實一天左右的貼文其實是看得完的,但是貼文少的標籤就是基本上不太會有人看了。
其實,也沒有真的標準可以評估hashtag的規模到底要怎麼樣才好,標籤內的貼文數越多,跟觸及也沒有什麼實際的關聯,我自己常常懷疑到底有多少人真的會每天去hashtag裡面找內容來看,如果沒有足夠的觀眾,不論hashtag的規模有多大,都是沒有人看的,但目前並沒有能夠評估hashtag日流量的指標能夠參考,不過以純粹的流量導向來思考的話,避開確定沒人看的標籤可能是唯一有把握的策略,另外有一些觀點則會認為可以在貼文中配置萬級、十萬級、百萬級等不同等級的hashtag,這樣應該算是一種分散觸及的感覺吧。
(三)hashtag的語言
標籤的語言是決定受眾很重要的關鍵,我這邊有收到像是「標多一點英文hashtag可以觸及到更多外國人嗎?」、「使否需要分面向台灣人或外國人的hashtag?」這類的提問。英文的hashtag能夠觸及到更多外國人嗎?這個答案當然是肯定的,英文的hashtag是接觸到外國人的主要途徑,如果全部的標籤都是英文,那當然從主題標籤觸及到的受眾,就會更多是外國人。不過各種標籤中不同國家的比例也會不同,比方說#taiwan下也會有不少台灣人,在#tokyo下面的日本人也很多,不過用#photography的時候,就會接觸到全世界的人。
如果你決定以外國人作為主要的受眾,那就別忘記連貼文內容都採用外文來撰寫,不過就算我用中文來撰寫內容,還是會有不少外國的讀者來追蹤。在是否區分面向本地或外國方面,目標受眾越明確當然是越好,不過在想不到30個中文hashtag的狀況下,我就會拿英文跟日文的hashtag來湊數,除了以英文接觸全球用戶外,日本的使用者對漢字的接受度高,並且就算不是日文,也很願意看台灣的照片。不過其實在有翻譯年糕的狀況下,閱讀不同文字的貼文也不是太大的困難,但我貼文文字量很大就另當別論了。
二、hashtag的使用
在hashtag的使用上,還有一些常見的迷思與疑問,這邊我就收到的問題歸納為三個方面,包括數量、重複與下錯標籤三點。
(一)數量方面
我收到的問題是:「請問Hashtag如果很多,到底會增加被看到的機會,還是會無法聚焦主題呢?」答案是增加被看到的機會,使用很多個標籤跟主題聚焦沒有什麼關聯,因為每個標籤都是獨立的,並不會有某些標籤有個大群體,然後你脫離那個大群體就會失焦這種狀況。
那到底實際使用多少個比較好呢,網路上盛傳15個標籤以下比較好,不過我個人的實測是,可能…沒有這回事,30個放滿的效果遠比15個好。事實上,一個標籤就是一條路,同樣規模的路,30條路都開出來的效果就是比15個好,當然這還要進一步看每一條路能夠導進來的人數。
IG似乎也沒什麼理由用一個虛擬的限制,給你限制15個,如果他想限制你只能使用15個標籤,那他一開始就設定15個限制就好了,就不需要給什麼30個限制,這30個本來可能就有一些演算法的考量,很可能是因為運算效率這類的限制。
我自己還是秉持著一個觀念,觸及不好,應該優先檢討自己內容的不足,而不是檢討演算法。
(二)重複方面
不少朋友表示「hashtag用來用去都是差不多的那幾個」,但隨即有朋友問到「每篇文有重複的hashtag會不會被降流量?」其實一個明確主題的帳號來說,用重複的標籤應該是再正常不過的了吧,因為類似的主題在hashtag上的組合本來就不會差太多。
網路上可以找到一些認為過度重複使用hashtag,於是系統進行Shadowban(隱蔽)的分享,大多是發現沒有觸及,然後使用多個帳號檢查後發現在各hashtag中都找不到貼文。當然我無法排除這種狀況的發生可能,但我覺得很可能要非常頻繁的發文並加上完全重複的hashtag才會發生,特別是哪種什麼內文都沒有、只放了一堆hashtag的貼文,系統可能會判定那是垃圾內容。
我自己的經驗是,同樣主題的照片整個複製hashtag也不會有問題啦,但我實際上並沒有真的連續超過2則以上的重複,但隔幾天就有完全重複的標籤是很正常的。
(三)下錯標籤?
下錯標籤會怎樣?是不會怎麼樣,就是等於那個標籤沒有作用而已,當然從機會成本的角度來看,就是喪失了一個有效接觸受眾的途徑,不過那不代表錯的標籤就一定不會有人點。我有的時候也會不小心把一些不符合的標籤複製過去,比方說前一張有花或是河,但新的這一張沒有。其實如果不是那種會讓使用者覺得完全無關,或是看到了覺得厭煩的內容,下錯標籤應該是沒什麼太大的影響,就是在那個標籤裡可能會被忽視。有些網路上的論點會說,你如果把#台北景點誤標為#高雄景點,可能會引起不滿,確實可能會,不過我覺得,可能不太容易有什麼真的很大的影響,除非是受眾很不滿的因為這件事情留言罵你,然後你們互槓起來,不過追根究柢這其實不是標籤標錯的問題,而是公關處理危機。
但要注意「Banned Hashtag」,就是已經被封禁的標籤,通常這類標籤具有爭議性或是違法性,即可能與黃、賭、毒、暴力有關,有一些狀況好像是使用了banned hashtag後被Shadowban的情況,也許是可能的。
三、創造hashtag
最後一段,就用創造hashtag來做為結尾,網友提問:如果想要自己經營一個hashtag有什麼技巧或是可以引人注意的方式嗎?自創hashtag如何引人矚目?不過也有網友分享了:「用新的hashtag,對觸及根本就是賭博,因為根本不知道有多少人追蹤」。
不,這不是賭博,根本就是不會有效果好嗎😂
但是,標籤本來就不是只有流量功能。
我相信instagram也知道這點,所以用hashtag的數據來做限流什麼的就更不符合常理了。
標籤的本質,是用來分類,很多使用者也使用自創的標籤為自己的貼文分類,這種標籤對流量沒有幫助,但是對於使用者快速找到需要的貼文很有幫助,雖然很多人可能高估了這類的需求,除非你是自己要用,不然一個使用者要去使用這類型標籤的機會其實不高。
其實自創hashtag並能夠帶來一些流量的,大多是廠商行銷活動的slogan hashtag,或是掛上某個hashtag就能參加比賽這類的作法,這類的hashtag要能夠熱起來,就需要廠商投注行銷成本在裡面,但常常是活動過了以後,hashtag就荒廢了,當然每年辦的話可能就有機會,但新的、舊的內容混在一起,可能會增加活動舉辦的困擾。
我自己現在有三個自創且有在長期使用的hashtag,兩個是屬於分類性的標籤,一個是#週一女兒日,另一個是#路人週末夜,這兩個都沒有帶流量的可能,最主要的功能,是建立「這是一個明確的發文主題」的受眾認知,同時如果有想要看更多內容的人,可以點進去標籤看。而第三個則是長期活動型hashtag「#這週一起加油吧」,在週日、週一標註這個標籤以及我的帳號的貼文或限動,我就會轉分享到我的限動上,以此來增加hashtag的使用量。
約莫兩個月的時間,我與參與的夥伴發了100多篇使用這個標籤的貼文,我不知道未來他有沒有機會成為一個很大的標籤,如果你對這個標籤有興趣,可以查看我的IG置頂第一篇貼文,本文末我也會放上這則活動的貼文。
結語
其實隨著粉絲數越多,主題標籤觸及在觸及的占比會越來越小,因為標籤相對來說能夠提供的流量就是有限的,但如果你的粉絲基數很大,並且超過了使用標籤的流量,那自然就不會有太多比率來自主題標籤的流量。但對於新起步的帳號來說,hashtag就是一個很重要的流量來源,要提供超過你粉絲的流量相對來說會容易一些。
前面說了那麼多,其實最重要的還是,當使用標籤的人開始彼此互動,那麼人與人之間就藉著這個標籤產生連結,進而形成一個社群。還是老話一句,要記得,每一個數據的背後,都是活生生的人,不管用了什麼標籤,都要去想,為什麼受眾要去看這個hashtag,而不是認為只要放了hashtag就會有流量。
希望這落落長的內容可以在你的hashtag使用上有一點幫助,如果有任何問題,歡迎在下面留言,或是在IG利用週五問答日、個人私訊的方式詢問我。
你可以使用網址將這篇文章分享到你的社群中,也可以將文章分享給你被hashtag困擾的朋友。 如果你在自己的文章中需要引述內容,請註明來源,但請不要未經同意將文章整篇轉載喔。 最後,也別忘了追蹤我的Instagram帳號喔~
延伸閱讀
IG經營全系列文章
IG經營|Hashtag概論:理論篇
IG經營|流量密碼:社會網路的延伸
IG經營|流量密碼:簡易數據觀察分析
IG經營|流量密碼:這麼做有什麼用?
IG經營|如何開始經營一個IG帳號?
IG經營|觸及與觸及率的秘密
下面是 #這週一起加油吧 的貼文,你也可以透過這個連結進入我的IG帳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